2025 TIPA「花開盛季,產地物語」產地標章研討會-鹿谷凍頂烏龍茶產地認證標章經營管理輔導心得

 

主講人:石淯銘課長 南投縣鹿谷鄉公所

紀錄:郭嘉安  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二年級

 

一、鹿谷凍頂烏龍茶介紹

       凍頂烏龍茶為台灣十大名茶之一,鹿谷鄉為主要產區,茶亦為鄉內主要作物。當地十分重視茶產地的把關,藉由具有公信力的產地認證標章制度使消費者購買茶品時認明產地,保護消費者權益及信心。除申請標章外,鹿谷鄉公所也設計了茶產地防偽標章,藉由簡單的「一摸二看三翻轉」,即可辨別商品真偽。

       鹿谷鄉位於南投縣西南方,境內地形以山坡地為主,由於地形多樣性高,當地物產多元,其中茶葉為重要傳統經濟作物。目前鹿谷鄉境內茶園面積高達近1,300公頃,主要分布於海拔600-1,200公尺山坡地,區內階梯狀之茶園景觀為主要的特色。當地氣候涼爽,雨量充足且雲霧籠罩,適合種植茶葉,年產量約1,300公噸。

       凍頂烏龍茶的特色在於茶菁主要為手採一心二葉的嫩芽,並以手工配合機械製造,實施數次的「熱糰揉」,讓茶的汁液、精華流出,以表現特殊的香氣和滋味,即一般所稱之「凍頂茶山頭風味」。凍頂烏龍茶為部分發酵茶,外觀球型、色澤墨綠、湯色金黃亮麗、滋味醇厚甘韻足、香氣濃郁,香氣與滋味並重。此外,由於焙火相當足夠,具有特殊的「焙火香」風味,且耐存放、不易變質。凍頂烏龍茶在製作上相當需要製造者的經驗,例如焙火的時間、溫度都會影響風味,以貼合不同品茶人的喜好。

 

二、認證標章使用管理監督辦法       

       鹿谷鄉公所為證明鄉內所生產之鹿谷凍頂烏龍茶具優良品質,以供消費者辨識及維護鄉內農民之權益,特別訂定了「『鹿谷凍頂烏龍茶』證明標章管理規範」。要申請認證標章,必須經歷層層關卡:

(1) 書面審查:申請人須具備一定資格(實際於本鄉行政區域內從事茶葉生產之農民或農民團體)、提出相關書面資料。

(2) 實質審查:在耕作期間由鄉公所派員就田間茶園栽培管理、施肥、除草、用藥安全之一系列生產履歷作業過程加以紀錄控管,並確認製茶所有良好之安全衛生管理。

(3) 取樣檢測:抽樣檢測農藥殘留、封存貼標,並進行官能品評,也就是由品茶師試喝、確認是否符合管理規範中凍頂烏龍茶特色的標準。

(4) 包裝貼標:經過前一步驟品質鑑定及檢測後,核發產地認證標章並全程監控標章張貼和包裝過程。

 

三、使用認證標章之經濟效益、推廣運用現況及成果       

       標章認證有助於區隔本地茶與進口劣質茶葉,保障本地烏龍茶特色品質。此外,亦能保障消費者信心及權益,增進消費者之認同感,加強鹿谷凍頂烏龍茶品牌行銷之效果及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標章的使用,也有助於發揚傳統凍頂烏龍茶,讓年輕茶農更有意願回鄉經營,並帶動地方茶葉之觀光休閒。

       目前鹿谷鄉會利用南投縣政府每年舉辦之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及各地比賽茶展售會,加強產地標章之宣導及教育標章使用,提升認證標章茶品之知名度與消費者之認同度。鹿谷鄉公所自身亦每年辦理焙茶競賽研習、產地認證標章行銷推廣研習會,藉以向茶農或茶商宣導,鼓勵踴躍申請認證標章。

       自2021年至今,每年使用的標章數約有50,000個左右,但申請件數有逐年減少的趨勢。此趨勢的可能原因為:       

(1) 受限於茶有產季之分,在特定季節鄉公所的認證量能不足,因此無法大量認證。此外,茶葉在各產季的品質差異大,冬天和春天的生產的茶葉品質高,相對容易銷售,因此農民較無申請使用標章意願;而夏秋茶的價格不高,所以農民的申請意願也較高,但另一方面,也有農民採取留養不採收的策略,以致影響申請件數。

(2) 申請之茶品需經農藥殘留檢驗合格,其檢驗費用昂貴,造成茶農申請意願相對較低。且標章申請過程冗長,包括人員取樣、茶品化學檢驗、官能品評、茶品封存、標章監貼等過程,加上茶區大多幅員遼闊,人員取樣、送檢耗時費力,影響茶農申請意願。

       在改善策略上,鹿谷鄉公所積極參與國內外認證標章行銷推廣宣導活動及展售,並輔導茶農參與茶葉標章申請,尤其鼓勵申請夏、秋茶標章,提高產品銷售量及價格。此外,講者也建議政府持續補助農藥殘留檢測費用。       

 

 

講者簡介

姓名:石淯銘

現職:南投縣鹿谷鄉公所農經課課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海洋研究所碩士

經歷:

107.10-111.08 新北市政府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 技士

111.08-113.09 南投縣鹿谷鄉公所 農經課 技士

113.09-迄今 南投縣鹿谷鄉公所 農經課 課長

-------------------------------------------------------------------------------------------------------------

本篇文章著作權歸屬撰稿人,其內容與見解不代表智慧財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