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智慧財產國際研討會】—第一場次:美國專利核准後複審程序(U.S. Post-Grant Proceedings)

主講人:

(1) Ms. Janice H. Logan, PH.D., Partner, Morgan, Lewis & Bockius LLP

(2)  Mr. Dion M. Bregman, Partner, Morgan, Lewis & Bockius LLP

(3)   Mr. Alexander B. Stein, Partner, Morgan, Lewis & Bockius LLP

紀錄:羅謙然 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內容: ​ ​ ​ ​ ​

       

       美國發明法案(AIA)為美國的專利申請帶來許多重要的變革,其中又以下列兩項最為突出。其一為捨棄原本使用的「先發明主義」(First-to-Invent),轉而採用「先申請主義」(First-to-File);其二是設立新的專利核准後複審程序。該複審程序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第三方複審程序(IPR),另一個則是專利授予後複審(PGR),兩種不同程序的併存是為了增加複審程序的效率。前者(IPR)可用於自專利授權起的九個月後,或是於PGR程序結束後,其進行較仰賴文件且證據可取得性較廣,但可適用此程序的專利種類較少;後者(PGR)之申請則限於准予專利權後九個月內,且能適用此程序的案件類型較多。兩者的程序耗時上限皆為18個月。IPR的審核標準是視其是否具有「合理近似性」,不同於此,PGR的審查標準有二:一為相似的程度大於相異的程度,二則視系爭專利是否有對於其他專利或申請者重要的法律爭議。專利權人以外的任何人均可提出複審程序的申請,惟需證明其是否為真正的利害關係人。另外,複審程序也有禁反言的效果,請求人及其關係人不可將審查過的理由,於日後再次作為挑戰該專利有效性的依據。

       程序進行上,通常會由美國專利審理暨訴願委員會(PTAB)負責上述複審程序,雖亦可於地方法院提出申請,但由於PTAB具有許多不同技術領域的專家,他們會在證據開示的過程中將意見書提出來,故相較於地方法院,由PTAB進行審理可以減少許多證據開示的成本。在PTAB的處理流程中,當事人雙方將一起協調日期,有相當的共識後再由PTAB進行調整。同時,PTAB為避免時間和資源的浪費,在協調結束後會提出一個表格,透過該表格將需要改進的地方告知當事人,並針對應更正的請求項提出具洞察性的建議,也會在事前替當事人雙方指引立案後的焦點,以免同樣的爭點被重複提出。PTAB亦會提供一由先例整理而成之整合實務指南,該指南對律師在了解PTAB案件之進行與習得類似案件之特點上幫助甚大。另外,沒有在PTAB註冊之律師也可以參與動議申請。舉例來說,他們可以影響立案的成功與否、透過書面提供補充資訊、提供文件要求PTAB審理,也可以聲明將程序移除等。

       從平行程序來看,若地方法院之審理與PTAB程序同時進行,可能會造成效率較低或裁判矛盾等問題。故在雙方同時發動兩個程序的狀況中,PTAB可因此拒絕立案。另一重要原則是禁反言原則,國會在AIA立法時,指出當事人要更嚴謹地看待禁反言原則,並將其落實於所有程序中。實行的重點在於要避免一連串對同項專利的挑戰,而要達成這個目的,國會認為應該要界定出真正的實質當事人。在專利被挑戰之際,PTAB會提出指引,並告訴專利權人該挑戰或更正是否會成功或會不會有問題,若PTAB認為其專利更正很有可能成功,則專利權人就會維持該更正申請;若不樂觀,專利權人也可以再更正其專利。一旦該件專利爭議立案成功,後續程序的時間會非常緊湊。此時,PTAB便會提供前述的初步指引,該指引會包括該項專利的可專利性、預計程序時間和專利的實質內涵,而更正與否則交由專利權人全權決定。在做出更正的決定前要考慮很多面向,首先,更正通常會花費一段時間,再者,若是做出更正,是否等於默認自己先前的專利是無效的?

       最後提供一些關於PTAB使用的數據統整結果,以做為將來使用之參考與提供改進方向。使用PTAB作為平台的專利多是電子、電腦相關科技,而機械則是第二大宗。雖然PTAB的使用率曾一度提高,但目前仍維持在每年1600到1800件申請,其中IPR的使用率遠高於PGR。對於PTAB判決結果的上訴多不成功,維持原判決的比例高達七成,只有不到三成的案件有上訴成功。

與談人:

(1) 潘曉玫法官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2)  呂紹凡合夥律師 萬國法律事務所

 

內容: ​ ​ ​ ​ ​

       美國雙軌制下專利無效的爭議之一,是禁反言制度的實行,該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紛爭不要在多個管道同時進行或重複審理,以免浪費資源。我國雙軌制則就有效性抗辯的部分,有許多標準未定或尚待改進之處。另外,我國應效仿美國PTAB建構審議人員的獨立性和專業性,還有其他方面也望能借鏡美國之經驗,使臺灣之專利無效程序更加完備。

 

 

主講人簡介

姓名:JANICE H. LOGAN

簡介:Janice (Lee) Logan assists clients with worldwid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strategies. As a co-leader of the firm’s Asian Life Sciences Working Group, she works with non-IP lawyers and brings a deep background in science to the firm’s life sciences practice, focusing primarily on chemistry, biotechnology, and medical devices. Janice guides clients through complex patent procurement and patent litigation matters. She also manages due diligence for IP asset transactions. Janice is fluent in Korean and Japanese.

姓名:Dion M. Bregman

簡介:With decades of experience, Dion Bregman focuses on Patent Trial and Appeal Board (PTAB) trials, and patent prosecution, counseling, and litigation. He has led nearly 150 PTAB trials. He also oversees large patent portfolios for Fortune 500 companies and startups alike. Dion is the deputy leader of the firm’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actice, leads the firm’s PTAB team, and serves on the firm’s Advisory Board. Dion was also named a “California Lawyer of the Year” by California Lawyer.

姓名:Alexander B. Stein

簡介:Alex Stein uses his softwar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to assist clients with their IP procurement, enforcement, and defense needs. For small and large clients, he has helped obtain hundred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atents, securing protection for technologies in diverse areas of computer scienc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s. Alex also specializes in developing winning strategies at the PTAB— participating in every aspect of more than 40 AIA proceedings, including taking and defending depositions, motion practice, and
oral arguments on conference calls and live hearings.
                  

 

與談人簡介

姓名:潘曉玫

現職: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法官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法學學士

經歷:

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庭(勞工專庭)法官
2.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庭法官
3.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庭、民事庭法官

姓名:呂紹凡

現職:萬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

學歷:

1. 美國舊金山金門大學法學院博士候選人(2008)
2. 美國西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學碩士(2005.9~2007.7)
3. 台灣大學進修學士班法律系學士(1998.9~2002.6)
4. 台灣大學理學院生化科學研究所碩士(1993.9~1995.6)

經歷:

1. 萬國法律事務所 律師(2003.2~迄今)
2. 世新大學智財所兼任助理教授(2009~迄今)
3. 台北律師公會生命科技法/智慧財產法委員會委員(2008.5~2014.5)
4. 全國律師聯合會智慧財產法委員會委員(2022~)
5. 冠群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 專利工程師(1999.7.1~2001.7.31)
6.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助理研究員(1997.7.1~1999.6.30)

 

-------------------------------------------------------------------------------------------------------------

本篇文章著作權歸屬撰稿人,其內容與見解不代表智慧財產局